SERVICE PHONE

400-123-4657
  • 誠信為本,市場在變,誠信永遠不變...

第一系列

當前位置: 博魚體育 > 產品中心 > 第一系列

讀機械類專業是種什么感受?博魚體育

發布時間:2023-07-23 點擊量:581

  博魚體育本科浙大機械電子工程,目前在意大利技術研究院(Ital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在讀人形機器人方向的PhD。博士階段具體做的方向,其實說白了就是研究如何設計更加高性能的、面向人形機器人的關節驅動器、末端執行器以及傳動結構等——和機械設計息息相關。

  看了這個問題下的很多回答,大部分說的國內現階段機械類專業以及行業的現狀都是正確的,我在這里就補充一些我在國外(歐洲為主)看到的機械行業、機械類專業與國內的異同點,談談我的看法。

  歐洲這里的機械行業主要是以高精端設備為主,中低端的機械類產品毫不客氣地說已經被中國壟斷。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是:從業人員基本上都是處于機械類行業食物鏈上游的設計人員,下游的加工制造不太參與,都是甩手給中國完成。

  舉個例子:前同事跳槽去了意大利都靈一家生物醫療公司做精密的心臟起搏設備的結構設計,所有的設計都是在意大利由意大利人完成,而具體零部件加工生產則是在中國廣東完成(整機系統分拆給多家中國機械加工供應商,以防止中國拿到全部圖紙Copy),加工完成后再運回意大利進行組裝調試,接著再高利潤賣回中國或者其他國家。而我所在的研究所實驗室,所有的機器人硬件也都是通過這樣的流程進行的,即:意大利設計-中國加工-意大利調試組裝。

  中國的按圖紙加工能力是世界一流的,我們有一流的精加工機床(但無奈是高價格進口的機床),有一流的吃苦耐勞且具有高度責任心的車間師傅。但核心問題是,我們的產業結構是處在整個食物鏈的下游,高附加值的羊毛都被歐美公司給薅走了。

  這種產業結構以及低利潤也恰恰決定了從業人員的收入不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市場經濟的原理擺在那里,不改變產業結構很難從根本上提高從業人員的待遇——大環境如此,無奈。

  據我了解,西歐這塊(荷蘭、德國、法國、瑞士以及意北),機械從業人員的整體待遇還是比不過CS和金融——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市場經濟的原理對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都適用。但好消息是收入的差距并不是那么大,簡而言之,機械從業者的收入還算“體面”。

  而很有意思的是,在意大利的都靈(菲亞特總部,制造業發達),機械工程師的平均年收入是在軟件工程師之上的:

  意大利的都靈是一個制造業相當發達而IT行業稍顯欠缺的城市,再次佐證了產業的結構和附加值利潤對從業人員待遇高低的直接影響。

  如果我們平心去審視國內目前的各行各業,IT和金融行業從業人員的收入遠遠高于機械類行業是再正常不過的了,他們完全值那個錢。我們以個人之力是很難短時間撼動這樣的大環境的,基于人的趨利性,逃離機械行業實屬無可厚非。

  ”錢“和待遇上的”不尊重“之前已經討論過了,市場原理和產業結構擺在那里,這是客觀規律,只得選擇接受。而我個人感性上更多且更不能接受,或者說我們能夠改變的是”觀念上的歧視“。

  “直觀”的特點就是能夠讓所有人,都能駐足在你的屏幕后評論兩句:這個應該這樣設計、那個不應該那樣設計、“我覺得這個應該設計成這樣更有效”,很多時候一些乍一眼看似”不合理“的設計,其實都是在各方面Trade-off 之下的“妥協”。同時一個好的設計是需要很多版本的優化和迭代的,給機械設計師一些耐心和尊重——如果你在一個Team里面不是具體做設計的人員,誠懇地請您不要輕易評判別人的設計的好壞。

  我個人在國內的環境下做過兩年的機械設計,整體科研環境給我的感覺就是讓我有點自卑:我是做機械設計的——每當我向別人介紹自己在團隊中位置時候,內心都會源起莫名的自卑感。

  而當我來到歐洲之后,因為參與項目的原因接觸過各類西方國家的科研人員,每當我說出”I am the designer of ...“的時候,實際上是自豪的,因為你能感覺到,無論對方是做什么方向的——控制算法、視覺、機器學習等等,他們對機械設計師都是有一種平等的尊重感,一種對自己不熟悉領域的謹慎。

  國內外這兩種對機械設計師截然不同的態度是我切身體驗過的,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造成了這么大的思維差異?

  最終我得到的答案還是和中國發展的國情有關,我認為:中國沒有真正經歷過第一二次工業革命——我身邊的很多歐洲同事的祖輩、父輩們都是機械行業的工程師,家里基本都有“小作坊”,他們的文化里面有機械“匠人”的概念,而他們的父輩很多都是在那個年代通過機械行業發家致富的,在他們的理念中是認同機械這個傳統行業的地位的。

  而中國因為近代發生的很多變故,可以說是與一二次工業革命擦肩而過的,但第三次工業革命,即計算機和通信的應用和興起,中國可以說是完完全全的參與者,一定程度上在這個領域,中國也是全球行業的領先者。

  我對國內機械類本科階段的教育沒太大意見,我是覺得本科階段還是應該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和基本學科素養的培養,所以一些回答中提到的“手繪A1圖紙”以及“金工實習”博魚體育,是有實際意義的。

  而對于一些本科期間抱怨機械類專業沒辦法發SCI一作,申請不到MIT之類PhD全獎的,這些都是屬于天賦超高級別下”幸福的煩惱”,和絕大多數人都是絕緣的,我們不做討論。

  但本科階段往上——碩士或者博士階段,在國內的評價體系中是有硬性的SCI論文畢業要求的,機械類專業相比其他學科,發文章那叫一個困難。個人總結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對于第3點:不具體細講,國內機械類文章的寫作套路和國外的評價體系不太一樣,簡而言之:工作做的好,但是不會寫;對于第4點,誠實地說,國外部分的researcher在審中國的文章時,是戴著有色眼鏡的,同樣質量的工作,如果換成國外的affiliation,會更容易被接受。

  而國外的評價體系中,大多數是導師負責制——即導師全權決定你PhD是否合格與畢業。大部分機械類出身的導師,一般是不以文章數來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而會通盤考慮你博士期間整體的工作和對項目的實際工程貢獻。

  因此,我在考慮的是,國內機械設計類的碩士或者博士,鑒于機械類專業發文章相對較難的實際情況,能否靈活地調整評價體系,去單一標準化。

  我個人是因為情懷和愛好去選擇機械類專業的,陰差陽錯出了國,發現國外機械類專業無論是深造,還是未來就業,都要比國內日子好過很多。

  個人選擇的事情,沒有對錯只有是否合適——在當今的大環境下,無論是選擇繼續堅持或者說盡早逃離,都無可厚非,成年人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就好。

  一、明明學的是工科,卻各種靠記憶背誦,明明是即將邁入工業4.0,這些數據卻只能在圖書館的大部頭上借閱。

  整個大學4年在學校的工夫我的圖書館借閱卡就沒空過,上一組我在其他回答【1】提過的,機械借書借得太多了,請看平季旺季的對比:

  無論11月這種平時(期中考很少)還是6月這種做方案大借書大備考的旺季,在錄取進來的機械學子基本是全校分數前1/3的前提下,進來的學生,得辛辛苦苦去借大量的圖書做工科,數據上竟然同經濟、管理、中文這樣的文科學院相比也不相上下,在工科各個大院里借書數更是經常等于土木這樣同樣人數的大院的2倍,敢問為何?

  因為在國內機械數據的無紙化太弱雞了,整個傳統的機械行業充滿了既有的公式、數據、參數也就罷了,這些數據卻總是藏在大部頭里,藏在8開、16開幾十厘米的書等著后輩們查字典,根本沒有隨著市場經濟化PDF和軟件化。

  本科畢業之后,我防知原來1個螺栓多長也可以不翻《機械原理》(不排除有好大學發pdf表格),才有機會在g****le play上找到一大堆國外公司與品牌開設的軟件(參考【3】我的回答),有各種手機軟件幫你查ABCDE的參數,幫你算HIJKL等加工工序,幫你掐MNOPQ的工件基本參數,但是這些軟件國內的騰訊360金山的軟件平臺上可根本沒有,就活該機械的念個書個個翻大部頭嗎?

  看看國內這些七七八八的軟件平臺,應*寶,3**手機助手,金手機助手,大名鼎鼎?軟件眾多?我在【3】提到的機械類app哪個國產軟件平臺有?既然沒有國內機械學子查尺寸參數如何電子化?別說它們了,電器類出名的ElectroDroid,tx旗下的應*寶都搜不出來(3**手機助手有),請問,國內念工科的都不是大富大貴家的孩子,除了軟件工程,化工土木機械的大部分不懂得魔法上網,為什么要在本身學科的艱深之外多受這茬子罪?說好的2025,連工具都還是紙質書大部頭?孩子們要免受大部頭就非得英語+計算機學得跟計算機院的一樣?

  我是沒體驗過看母豬眉清目秀是什么感受,但我體驗過全班脫單率不足5‰的惆悵底下一群非發達地區人民的同學周末只有男沒有女的活動之尷尬。還是回到我原來回答對男女比例的描述吧【1】:

  簡單的說,由于不善言辭+不善打扮+缺乏信息源+學科特點等等因素,整個班,大學下來除了找*中同學脫單的,就只有找其他工科學院妹子的,這些原因一疊加,就算你能找其他工科院的,sorry,你也只能找她宿舍顏值一般或者差的(不要問我為什么,也別問說不準性格好,有10個脫單的我只能碰到過看看外貌性格小2口自己知道),和文科“校區”各種真美女比,差的太多,可是工科校區去文科校區幾十km,于是大家伙都只能單著。

  回到前文,這可是一幫高考以全校前幾專業錄取線進來的弟兄,但同校的好妹子基本被能言會道的文科、藝術男生搶去了,女生只認顏值+口才,土木系自黑“又土又木”,難道整體看表格公式的漢子就不陰沉了?沒有小清新小鮮肉的”體驗“,也沒有計算機系修電腦那種”技術“(其實大神是有的但女生們只認計算機系),的絕大多數機械類同學大學連約會都不知道怎么約,整個小團體陷在一副信息洼地(這個詞后面再bb)里頭。

  三、起伏不定的坍縮(san值降低)(這人暗黑地牢玩多了)(劃掉)飄忽不定的強制實習

  這點我也在以往回答【1】詳細闡述過了,總體問題一大把,按這個問題說的主要談感受吧:

 ?。ɑ丶液苓h的)教學秘書怎么搞的!7月才通知實習時間,早幾天不行嗎!票貴死了!

 ?。ǘ酥螅▽W生集體抱怨)把實習定在7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每年都這樣,學生自己找的實習就非得畢業了才搞完嘛?

  既然(技校)生產實習干嘛不搞CNC(數控機床),好歹老式機床拿個電子的游標卡尺測吧?1把35買不起嗎?

 ?。üS參觀)要是咱自己花1個月在工廠參觀那單位不知道比你的高到哪里去了

  以上林林總總,其實還是反映一個現有的大學機械系強制實習起伏不定的大問題:

  實習時間定的倉促,20天的實習突然通知,學生們整個暑假參加其他學習、實習屢屢泡湯;

  看到的高精尖不多,企業總是把工業2.0的舊車間給大伙兒看,大鍋飯式的強制實習折騰學生卻又學不到什么;

  由于1和2,學生在后面五中“高人”們要求的外語、軟件等行為上報班提升的空間小,我等只能抽空碎片化從網上、圖書館自學。

  另外說2句,我以私人參觀的某汽車企業新型發動機試車平臺,及參觀某上汽合作的已上市電池廠生產車間,其市場競爭力都遠高于學校與企業扯皮后集體參觀的落后車間,我有私怨。但即使不考慮我,考慮大伙兒,我也覺得目前低效率的暑期強制參觀對于大多數內陸省份的苦孩子來說也是不合理的,因為學不到什么,尤其是學不到90年代以來的數字化機加工。

  除了對眼下的學科有想法,其實讀1個專業,也會想想出來這個專業能做點什么。

  那么很顯然,我讀機械的時候大部分中國高校的機械課表跟我以前回答【1】一樣,純機械,電?那就是動力源而已,或者,簡單加一門數控:

  是啊,除了華中科大的機械院那種”計二院“,很多大學的機械真的就讓我們念完了,只能設計非信息化的機械結構,算變速箱,算加工零部件,這么培養有市場嗎?實際上這種崗位現在遠遠供大于求,工資待遇很一般。怎么個一般法呢?一般地,非985的一本機械出來是3-4k左右,而且,噪音毒氣那些也比城里寫字樓糟糕不少。而國內的房價,哪怕每平米,都抵得上這種工資1年能攢下的人民幣。所以在校園里,當面對未來的時候,有”打聽“過的同學時不時都為這個發愁——這個發愁可比發愁念機械沒有妹子糟糕多了。

  曾經,在大學集體參觀完某軸承廠的時候,我聽大伙兒問老師傅講待遇,人說其實比較一般,并淡定的說:

  網上各種吹機械前景大好的最愛說華為,??低曔@些企業工科生畢業年薪幾何,但就像知乎“汽車”話題下“精華”大部分同汽車技術不沾邊一樣,華為和??低曔@樣看似“實體經濟”的“高薪”企業其實并不校招多少機械行業的“新人”,100個崗位里有2個是機械學科的畢業生能去的就不錯了……而傳統機加工行業的待遇。。

  說實在話,其實一,二,三還不是機械”難念“的核心緣由,苦逼的事情多了去了,掛科率1/3,非985的一本大學按時畢業率75%(比那幾個文科院還高多了),壓績點(明明高考考進來分數比外語那些專業高最后5.0的績點人家班平均3.5以上咱班平均2.9),多了去了。

  最大的憤怒與鄙夷不來自于這些課難過,而是在一番努力,你拿到學位了,仍然發現你離著中國制造的”基本功“差了很多,這個時候你會發現自己對這個行業極度的心寒:

  怎么其他學院的同學培訓一陣子都入行(上手)了,咱出來了發現這里那里學校都沒教(劃重點)呢?

  我還仔仔細細看了為什么這個狗*回答(它真的只能配得上這兩個字)能排在那個問題第一位。結論:

  知乎絕大多數網民都不是大學里機械專業出來的,所以被這個人蒙住了,怎么說呢?

  首先,現在但凡效益不錯的國企外企要“校招”新技工都是大專文憑起步了,就那個400+贊的回答我刻薄的說一句,車幾個葫蘆、高腳杯、子彈頭這類事我大三實習也干過,大專的師傅帶大伙兒,完事了每人拿1個子彈頭,那個直徑長度可都是有游標卡尺誤差要求的,尺寸不合格的東西沒有意義。那個中專生的呢?1沒尺寸誤差2沒配合精度3沒粗糙度要求的東西,車出來能代表什么?代表中國制造里干幾年會點東西就自鳴得意,被德國日本吊打的態度之源?那種東西你把原件讓我的母校大一大學生去車它也能車。為何好企業招技工大專起步?我敬重車企業內那些兢兢業業的大學生“技術員”,也欽佩大專博魚體育、中專出來日復一日鉆研琢磨的高級技工,但如果有人的態度仿佛自己是八級鉗工,高級技師卻只展示自己的水平是車削高腳杯車削子彈頭,那我只能說,這個是大一升大二暑假的“實踐”水平,這個水平僅是暑假培訓幾天的結果。

  唯一的區別是,大一升大二的暑假強制實習不讓學生車鋁合金,自己買?想都別想——這才有了大家大三到大四唯一一次“車子彈頭”的機會,大家都開數控車弄了1個帶回去。要不是國內機械院的大學生缺少實踐機會,這些中專生拿出來鳴鳴得意的東西,大學生寒假前課設就能做的八九不離十——當然這又回到了器材的問題上,誰讓學生畢業前只有2個暑假十幾天能自己開機床呢?這么短的時間學會各種機床并完成老師布置的圖紙(帶尺寸要求的哦親)都勉強,怎么體驗和規避中專生說的”地雷“呢?

  樸老板馬老板是干土木的,知乎還有很多是干程序員的,我100%沒有要點評各位土木、計算機干的如何的意思,但機械是機械,這種回答(截圖時)排在前頭,恰恰折射出全民(甚至非機械院的高材生們)對(大學出來的)機械工程師的誤解之深,把干這個的,比如咱,搞得內心拔涼拔涼的博魚體育。

  除了車子彈高腳杯,我看了他批評的他回答里那些“不成熟的設計”,這個”技術員“列舉的工程師的錯誤是錯了,但,他對工程師素質那種要求太高了,咋不上天呢?他是拿客觀上,工作3年5年才能掌握的機械工程師技能來”卡“新生代機械畢業生,最后來一句:這種水平的菜雞好意思抱怨工資低?

  好!的確那些錯我看了也的確是錯了!后生斗膽問1句,為何計算機系的同學們大學念得比機械的舒服多了,出來不用(也不屑)跟你們這幫沒文化的**在廠里吸毒氣聽噪音?

  這也就機械這些個傳統行業的高材生肯受這股子悶氣,想想我國的互聯網,全球總量第二了,為何至今沒有設計Altium Designer這種工程軟件?真的只是技術問題?機械工程師4年學下來進了工廠見誰都是龜孫子,窮山惡水吸毒氣的,計算機行業的畢業生有更好的選擇為什么要拿著低得多的薪酬開發工業軟件呢?為什么不在5km內啥設施都有的寫字樓里跟女產品經理你來我往呢?

  是,中國的制造業就這個老百姓搖頭的素質,中國的機械工程師出校園就只會那么少,罪大惡極,這幫知乎er diss得對,還真是抱歉了哈!我大學跟一個家長的老同學聊,說到他教的1個自動化的課,老人家主要是教自動化的——這個學科橫跨電氣(信息)院和機械院,他表示,如果這個課不照著課上的講,按照完全啃透這本書來做的線(很大比例)都會掛科。所以考試難度并不比每章節課后習題難太多……

  拜托,全校能招進來的前5學院的生源,每學期又是上課,又是實習,那么多門課,每1門課課時已經壓縮到不可再壓縮了??记皬土暤膹土曋?,其他學院復習我們做課設,通宵做,我們甚至要1邊復習殺手課1邊做課設。實際上現在大學甚至塞不下那么多機電液氣課程了,每本書課時壓縮再壓縮,”啃透一(所)本(有)書“?想多了!

  每天看著材料看著切削看著力學,很辛苦,同學們都很辛苦。最后留意到,要是要步進電機減速機DIY個赤道儀,發現沒有plc設計經驗,甚至傳感器選型做一個穩壓電路都一竅不通,要整只能整純機械的——沒有高精度母機純機械根本比不上電機結合,于是機械的待遇總是高不上去。

  回頭到了工廠里,師傅們覺得你這應該會那應該會,老板覺得你工資應該是三四千。

  老板覺得會這些不值錢;工人覺得ABCDE等等小技術念了機械你不會還不值這個錢,其他學科的呢?不說土木人了,1個念網絡工程的,維護天文臺,跟我說做一個如何如何的零件要xxxx元太貴了,我怎么講精度的重要和難度,對牛彈琴。

  為何這個行業在知乎總是戾氣?是,知乎是程序員社區起步,你可曾聽知乎有聲浪勸退金融?勸退去投行?外語中文的妹子們拿70分拿到學歷了,計算機的拿85分努力拿到學歷了,電氣機械2個院的,100分努力,各種科目過了,實習做完了,人電氣的出來做自動化搞機器人(是的機器人就是基本招電氣的)收入咋就比機械高那么多呢?

  知乎也好,全國也罷,業內也好,業外也罷,總是有一幫”高人“覺得4年機械教育就應該會他們認為會的東西,不在乎學生們是否已經在每日長讀下苦不堪言,不堪負重了。

  還沒念機械前,我也躊躇滿志,規劃了12345想掌握的方面,包括德語,我是從同濟大學留德預備部讀完了A1去大學報道的:

  后來念了機械才發現,每個暑假都是強制實習,而且臨時通知,別說2個月的同濟大學德語課,我報了德語A2學校1通知實習全泡湯了!咱就是想新東方的德語課(1個月不到)都去不成,想念德語(且不能久居臺灣島)最近的德語班只能是上海市,混了社會才知道,日本名古屋大學那種大學是吧德語課放在學校里給同學們當二外開課算學分的!那其他暑假走不開,大學附近沒班的咋辦呢……來,報網課吧親:

  為什么我劃掉plc?為什么我劃掉Matlab?因為國內機械院如果不是機電班+沒有自學且不是華中科大等985,大伙兒知識體系就是連matlab和mathlab哪個spell是對的都不懂,”高手“們指望學生從大一到大四去對只在網上見過的matlab精通,還不如指望他們JAVA寫得好去BAT年薪20萬呢!

  我就納悶了,要是現在招聘/應用都不要純機械的難不成1/2知識要學生“自學”是這個行業的潛規則嗎?!難道其他學科沒這個規則機械學科就可以堂堂正正的玩這個潛規則了嗎?

  是的,名古屋大學機械系教德語,福州大學機械學院教C++,但其他大學呢?我在回答【1】早有揭示,少得可憐。這就像知乎溫兆倫是程序大牛,你就能說知乎er都是編程大牛了?中東土豪們在倫敦都是開跑車的有錢人,就說生在中東的所有人就比生在英國的當代英國人幸福了?

  同學B和C女生兩好閨蜜,國內985碩士畢業就職于比亞迪,2017.08剛入職月薪稅前11k左右,因為在等單位房,又加工科女,不是很隨潮流,對化妝護膚品等開銷沒有特別大,生活也蠻滋潤,2018.05目前到手1萬出頭。

  同學D,國內985碩士畢業,就職于天津一汽大眾,沒有具體工資,但他說待遇非常好(猜測第一年到手有小20萬的樣子)就看他經常約到各種妹子…

  學長C,德國碩士畢業,就職于天津大眾變速箱公司,也是純德企,天津本地人,有房有車,剛入職年薪約稅前17萬,日子也很滋潤,假期不少,今年年假放了10天…

 ?。ㄒ陨洗T士,所有本科均為985,工資數額為我個人憑空杜撰的,如有雷同,純屬巧合,本人概不負責…)

  最后這位高材生得出的結論是機械就業也挺好,但真的如此嗎?你說大眾給國內985機械起步念到碩士只賺17萬是機械高薪的體現,幾個人能去?作為對比,請問BAT給國內985的CS碩士也只發17萬工資?請問外企微軟亞馬遜給國內985碩士的發多少工資?拿著泰國高官的工資和日本工薪族比說日本窮泰國比日本發達,說泰(ji)國(xie)只要你努力發展老了肯定發(chi)達(xiang),對嗎?

  不說985,就說遍布全國的985外的211,本科,去比亞迪,我所知道的就是月薪4-5k,而軟件/計算機院那邊出去的哥們做安卓開發一個月就是8-9k,就算不像他那樣大學拿獎的,也比機械出去的高。大伙兒都是明白人。

  上個月一個化工轉行到互聯網公司的學妹入職了,她的3個舍友1個考工去了海關,1個做了環評,1個轉行干了會計,畢竟廈門島內干it工資環境同事素質都比去漳州和翔安那種郊區化工廠強,強得多。她本身不會寫代碼,但攝影干得好,所以美圖這個福建NO.1的企業給她比干化工更多的工資,你以為咱會說羨慕她工資高嗎?不,1個月培訓之后她發團隊照,二十個人左右的團隊,十幾個妹子,而且顏值大部分秒殺任何機械班同學。咱留意的倒不是工資多1k,主要是想脫單的話,互聯網公司顏值中上+門當戶對的妹子可太多了,而郊區工廠……總不能你211出來985出來找個廠妹脫單吧,汗

  我昨天看到1個自稱在阿里巴巴和網易工作過的女運營BB25歲以上找不到對象的一般都是心里有疾病的,說她去打聽某it公司適齡男生,178以上1項1說就沒了,這回答,幾千贊,然而那是男女比例下相對還好的互聯網公司,在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工廠車間里,一大幫人180cm+吃苦耐勞高學歷的漢子就是脫不了單——這一段不是批判干it的小布爾喬亞的,而是吐槽某些行業為何找女票總是比其他行業落后N步的。

  說起來,為什么這個問題排在第一的是@任賾宇的回答?這位1是機電的,機電待遇比機械材料模具機設要好,這其實是1種希望;2是,國外的機械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待遇不會優秀,不會像國內1個大學出來干金融的和干機械的2個待遇。

  但凡低贊回答排在TOP5的知乎回答,都是血雨腥風,水火不容,這個回答@斷鞭截流的回答都被踩到第三位,可見一斑,他的回答下還各種“越老越吃香”,“老師傅吊打大學“,”都怪學生不努力“的段子,對此我有話講。我在回答末尾附上一份日本京都大學的實驗室的網址【5】,并請問2個問題:

  如果說各位真的在工人師傅vs工程師上要辨個輸贏,或者直接判決1個吊打,那我插1句線大都市圈的幾個帝國大學機械院官網我看了,人家也是暑假實習,也是英語+力學,怎么日本制造領先日韓和大陸呢?差別就是實驗室自由使用和上了德語課,實習去日企?請問我等機械學子本科4年用不了實驗室,又沒上有限元,鍵盤俠說的實際機械操作學生們怎么熟練?請問畫美術的可以重新畫畫,學音樂的可以在家天天練,程序員可以為什么部分程序員下班后只關顯示器不關電腦?,就讓程序在那邊反復實驗,而機械呢?

  如果機械學科所有操作性實習都只有讓學生1份工件車銑刨磨,如果學生對各型號碳素鋼博魚體育,生鐵,不銹鋼都只有牌號認識而且該死的知識還必須從圖書館《車工手冊》《銑床手冊》,怎么不可能”進廠半年工人吊打大學生“,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懂的gxxxxxxxly【3】上有那些個app的。

  說實在線年經歷的大小實習來看,我未曾看到學生任何可以”試錯“的機會,大家每次下車間都被”xxx你就掛科了明年再來“搞得啥規矩都不敢做。而工人,起碼有加工錯1次零件的機會——按規矩從工錢里扣。前幾個月,1個留洋的哥們突然給我發b站上1個機械加工事故合集,那一次,我才見到車削能把工件硬生生車到紅熱狀態,以及各種事故活生生的視頻。

  毫無疑問,那是翻車,都是。但說真的咱在思考哈,為何這些視頻沒有以課堂或者班級群網盤的形式擴散給將來的業內人士,反而是學金融的在網上當獵奇視頻先看到了?誠然各位可以罵咱,說咱為什么自己不去搜索這種視頻,但很多東西就像前面提的app一樣,如果不是偶然間去了某個軟件平臺懂的搜,要找,真就跟大海撈針一樣,那個B站視頻我昨天要找還沒找到,上圖還是外網搜車削事故搜出來的,難找??!面對即將踏入社會的人士,要傳達什么,好比”大家生產實習要小心再小心“,我們的教育方式連上面b站那些事故視頻都不如——都靠輔導員一張嘴反復勸說,然后到了工廠,老師傅張開了手指:

  某位工人使用模具制作鍋蓋時,模具設計不合理頂出了0.6mm裂紋,裂紋變大,鍋蓋碎裂并飛出,切割人體,工人當場死亡,有【發生狀況】【原因】【對策】詳盡分析

  在一CRT面板制造工廠,在工人除去在生產線中的傳送帶一個面板片的操作中,工人誤入工業機器人的機械手的范圍,工業機器人的末端致使工人頭部被抓住并死亡。

  請問車削速度快一點慢一點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我國4年培養出來的學生可能會說切削切屑如何變化,說粗糙度會下降,但具體怎么變?腦子里你有設計,可以像日本國的一樣有機會試夢,”試錯“嗎?以我的了解,基本沒有。那么當產品數據變了該怎么處理呢?想起那個著名的笑話嗎:早些年,俄羅斯專家訪問沈陽飛機制造廠,那時候沈飛正在仿制著名的蘇-27殲擊機。求知若渴的沈飛技師圍追堵截俄國專家,問:“為啥你們原裝蘇27戰機座艙里X設備上有避孕套2只,我們百思不得其解,山寨殲11B時候,只好照樣學了”。俄國專家答曰:“那2只避孕套,可能是黑龍江畔共青城飛機制造廠的男,躲在座艙里打炮時遺留的”。

  實際上普通的機械院學生就算想自己出人民幣做點小機械零件都得等暑假生產實習,大三才有CNC,暑假才能修和嚴苛的不翻車壓力下,任何想”試一試“然后”看一看“的想法都想劉慈欣的話一樣”被現實的引力吸得沉重墜地“了。我說一件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機械/電氣的軟件都是國外產的,按照破解教程,哪怕CATIA這種1套能換1套房的軟件,木訥的同學也會裝,因為教程把每一步點擊哪里全部告訴他們了,請問,這種行為有助于1個學生分析軟件反破解與文件偽造服務進程具體是怎么樣的嗎?如果一切實踐都只能是指哪打哪,類似美國蘋果面試美國華人的那種”你看這跟數據線有什么問題“那種面試題,學生們怎么分析呢?前面那個中專畢業的技工(據我所知大企業技術員是大學生進去才能自稱的)說的車1個葫蘆,難?那種毫無配合、尺寸的東西來diss大學生真的合理嗎?想一想,要是中國的高校也有京都大學那種自由使用的實驗室,別說葫蘆,配合量具,苦刑梨都能給你生產一個。

  以前,有學長看我知乎吐槽回答說我是愛的深沉,我說不是,就是陳述事實。這個問題下,從985去德國的去意大利的2同行拿了幾百贊,但,我不覺得那條富貴路我的同學走得通,起碼那些不是念機電而是機械機設模具材料的基本走不通。這個回答寫出來只盼望能給沒進入和剛進入這個專業的同學們一些事實。公道自在人心。

  7785/answer/382406745【4】有哪些機械相關的事實,沒有一定機械知識的人不會相信?

  制圖真的不算事,我大三的時候為車隊做圖紙標準化,三天改了150張零件圖和裝配圖,當然是AutoCAD,筆畫只是基礎,以后沒人用了。

  機械專業的核心其實是力學,對應物理系四大力學中的理力,熱統和一點點電動。其中我的課程中,理論力學比例很大,本科的簡單理論力學,流體力學,機械設計,材料力學,一部分彈性力學等,研究生課程有機械動力學(拉格朗日),彈性力學,非線性動力學博魚體育,轉子動力學。使用的數學方法都是微積分,線性代數,離散數學。

  除此之外還要學習一些電路,電機,系統理論的課程,這些涉及到一些電動力學的內容,數學方法也跑不出微積分和復變函數的內容。一些材料和機械加工的課程,本質也是力學,比如各種切削,熱處理,說白了就是以固體物理的理論為基礎的課程。熱力學,傳熱學,還有研究生課程的高等傳熱學,傳遞現象等,跑不出經典力學和統計力學的范疇。

  這么一看,不管是學了物理還是數學,都對機械學習,甚至所有工科的學習有著巨大的幫助。

  當然,現在傳統機械工程已經吃不開了,機電一體,互聯網,以及智能化結合才是今后的方向。

  直觀感受就是機械學的東西太偏工程①機械設計一條龍(工圖,機械制圖,機械原理,機械設計)②數電模電微機原理③自動控制,現代控制理論④液壓元件液壓系統⑤材料力學工程流體力學等⑥數值計算有限元分析系統仿真等。都是很工程化的課,確實就業上非常非常有優勢,因為傳統工科的方方面面幾乎都涉及了,但是對于真正的學有余力的想要了解事物深入本質的同學,是不適合的。

  而且要明白的一點是,除了CS,別的專業要么是適合科研不適合就業(環材化生),要么是適合就業不適合科研(機械為首,大多數傳統工科和一些社科緊隨其后),所以對于想要真正走科研這條路的同學,機械其不適合做科研的特性會使得他們感覺到困難重重,而且說句不是那么中聽的話,機械的科研,特別是機器人,大型設備這種,是吃硬件的,也就是吃錢的,所以很多真正尖端的科研成果不是出現在高校中而是出現在企業中的,比如波士頓的大狗還有足式輪式機器人等,說實話,浙大最近做的絕影和大狗的差距有那么十來年吧,因為它是用電機的,和用液壓的大狗,在控制水平和功率密度比上都差了很遠。

  當然對于本科生而言,更加關注的不是這個專業在外界評價怎么樣,而是對于自己有什么用,但是恕我直言,機械除了就業比較好,對于本科生基本起到了de-education的作用,反復的畫圖,做不完的實驗,為了某些課程的大作業進行的所謂的“惡競”(因為深度挖掘不出來所以只能通過加大工作量來篩選本科生,而無法真正地給予本科生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實際操作的技能),和環化材生這些專業對本科生的影響有一定的共通之處。所以這也是我為什么離開機械的原因,因為我真的覺得再這樣學自己就會廢掉了,所以還是選擇一些用到比較多數理和腦子的方向來做研究,這樣既可以在本科申請季之前出一作文章,又可以避免自己被de-educate,何樂而不為。

  所以我的結論是,對于想要比較好找工作的同學,機械確實很好,就業好且學的不是很難,但是對于想深入挖掘做研究的同學,機械學的東西太淺,而無意義的重復勞動又大,同時本科期間還幾乎不可能出一作文章,對于申請出國極為不利,這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欧美午夜一区二区福利视频